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王炜: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另一种选择
王炜
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兼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兼职副教授,前香港科技大学金融学客座副教授与达特毛斯塔克商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企业重组、破产、困境投资和公司治理。撰写和审阅多个哈佛商学院的金融案例,多次提名女王大学杰出教学奖,有丰富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经验,观点被《华尔街日报》《道琼斯通讯社》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在未来5到10年的这个阶段,我希望项目的学员们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和中国资本市场扩张的骨干人才。”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项目(简称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的加方项目主任及授课导师之一,王炜教授对项目的发展描绘着一幅美好的蓝图。“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到目前1-2个月甚至1-2年的利益,而是要高瞻远瞩并切中肯綮。”王炜教授衷心地表达着对学员们的期许,“无论市场如何运作,大家都要懂得处事不惊,运用所学举一反三地从容面对和解决。”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教育国际化遭遇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今年6月,国家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对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疫情之下,“在地国际化”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欧洲,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最早提出。“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即打破以跨境教育为主的传统形式,立足本国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师生,努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学校的综合效益,进而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地国际化”是疫情之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地国际化”鼓励学生从跨国学习转向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培养。受疫情影响,教育国际流动性下降,作为传统留学目的地的西方国家因疫情严重而导致留学人数锐减。从长远来看,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可能会导致人才回流。我们应加快研究和制定“在地国际化”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校园,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加速在线教育和课程的普及和优化,为全体学生提供不出国门就能够接触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跨国文化的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扩招”是“在地国际化”的有效尝试。受全球疫情影响,今年秋季赴境外国家和地区留学学生面临困境。教育部采取积极措施,临时允许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为受疫情影响出国受阻的学生提供国内就学机会。几十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扩招”是“在地国际化”的有效尝试,是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举措,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内教育体制与国际教育全面接轨、提升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发展国际教育提供了有益探索。
加快在线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是实现“在地国际化”的有效突破口。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科技赋能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革命性意义。后疫情时代,线上课程和教学势必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趋势。通过慕课“出海”,中国在线教育走向世界,中国教育的国际辐射力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我们既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又要在后疫情时代化危为机,探索实施“在地国际化”战略,推动实现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和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王炜。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9日07版。)
注: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内金融市场在全球化、自由化、工程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变化对金融专业人士了解中国市场兼具国际视野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为了在新环境下保持和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明尚夙达的经理人和企业管理者对学习金融相关业务的知识结构、管理方法、融入全球化发展战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2013年,加拿大总督大卫.约翰斯顿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达成了加强中国和加拿大在金融、教育等行业合作与交流的共识。
2013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级金融硕士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