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让国人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充满自信

时间:2021-09-17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人民日报》曾刊文“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提质增效”,列出了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布局之困、教学之忧、师资之难”三个突出难题,引起业界深入思考。

布局之困破于“管”

教育对外开放,肩负着加強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同时也是我国在WTO框架下开放教育市场的行为。“十八大”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但是,经济学意义中的市场只服从于供求关系之无形之手,而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两个大局”。为此,中央明确要求教育对外开放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过程监管、党的建设、理论支撑。所以,要破解中外合作办学的布局之困,需要发挥顶层设计和过程监管这一有形之手,即科学规划学科建设、统筹考虑区域布局;不唯上,只唯实;不唯亲,只唯优;导向明确,措施有力,才能最终解决办学布局“一窝蜂”和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教学之忧解于“权”

与该文提到的案例相反,笔者了解到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每年都有在境外名校读过一年、两年,甚至四年后回读的学生,他们的反响是:在国内这一机构就读与在国外毫无二致。这是因为,这个机构真正抓住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要素——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评估中发现,这个机构引进的外方资源远远超过教育部要求的“四个三分之一”;同时,坚持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与国际接轨,教育模式上创新开放,教育理念上注重个性化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能够做到这一切,关键在于该校牢牢把控着“中方主导权”。坚持中方主导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在教育主权前提下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的主事权和话语权。实践中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终因学术地位的不对等而导致谈判地位的不平等,最终在引进教育资源的质量上大打折扣,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不能以我为主,据主导地位,起引领作用。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教育之忧,首先是在“主导权”上出了问题。2016年中办、国办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师资之难解于“利”

大学不在于大厦,而在于大师,即教学的“牛鼻子”在于教师。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师资是关键。我们了解到的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从来没有飞行教授,校园里最醒目的就是外教公寓,学生、外教比为4:1,而且从不吝啬聘请权威教授。一次,一个汽车行业的中方高级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希望拜访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当专程造访教授所在的学校后才获悉,该教授正在国内某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课堂上。谁都知道外教尤其是著名外教的费用要远高于本土教师,如何选用教师资源,需要在“公益”和“利”上做取舍。目前,有些项目或机构是以中外合作办学之名,行变相高收费之实,着眼的就是一个“利”字。事实上,中外合作办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中外教育资源的融合和提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不只是外方教师的平台,而是要在同一平台上培养和选拔优秀合格的中外教师共同参与和融合进来,以满足合作双方对于教育教学的师资资格要求和师资能力要求。一切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在拷问办学者的初心: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坚持办优质教育、良心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机构,坚持做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不缩水,在学科考核上不放水,坚决杜绝了师资和教学上的“短斤少两”。

中外合作办学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提质增效直接关系创新的成功和国人的自信。破题的秘钥是“少看经济效益,多看社会效益”;破题的理论标准是“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长”;破题的现实标准是学生的能力增益率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全体中外合作办学从业者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勇担责任,敢破难题,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从而让国人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充满自信。

上一篇:记忆深处曾向往过的地方-加拿大女王大学

下一篇:【2020届面试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