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汉青人物 | 郭瑞: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06年,郭瑞老师凭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保送资格,保送至北京大学,专业选择为经济学院金融系;大学二年级时开始有准备留学的想法,对此郭老师解释道:“这段时间恰好在香港大学的金融系交换,全英文授课的环境、留学归来的老师、与大陆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氛围让这个交换汇成了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想要留学的想法就坚定了起来”。
忠于选择,不轻言弃
在被问及为何选择走学术道路时,老师答道:“在申请留学时我就面临很多选择,经济还是金融,硕士还是博士,北美还是其他地域等等。当时综合各项因素后初步选择投递北美的经济学PHD”。郭老师最终是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攻读博士学位,关于这一点,老师解释道:“能去INSEAD也是机缘巧合,在申请完一圈北美学校后有师姐提及了INSEAD的情况,相比北美,坐落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是一所全球化的独立商学院,非常强调学生的多元化,那几年又正好在发展新加坡校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更为适合自己的项目,即使知道本科生因为没有研究经验申商学院金融PHD的难度会很大,全球招生人数也很少,只招2至3人,还是选择尝试了下,比较幸运的是成功了。只是之前没想过自己最终会在新加坡和法国度过五年留学生涯,有时候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师顿了顿,带着小确幸的笑容,又接着说道,“读PHD期间,我的导师是资产定价领域的大牛Bernard Dumas教授,我在做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坎,有一次论文碰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差点想要放弃另寻方向,导师和我说任何一个研究都会遇到问题,但是只要足够努力,他认为`there is no dead end` ,研究的问题总是有出路的,正是这样的鼓励让我在今后的治学中都不轻言放弃"。郭老师又补充到“导师现在已经不带学生,但周末还常常加班做研究,这种治学态度给我带来了深刻影响,也让我愈发觉得做研究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
学海无涯,同舟共进
谈及回国就业的选择,郭老师认为现在国内高校正在转轨,也在逐渐吸收学习西方高校的优点,体制向西方高等学府靠拢,对海归的老师有较大的需求,郭老师笑称:“这叫审度时宜,因势回国,献绵薄之力”。

关于汉青,郭老师谈兴更浓:“在国外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因为研究的课题是比较难的资产定价理论,很多时候碰到问题时除了导师外没有能够交流的伙伴,偶尔会有独行的感觉”,“但是在汉青就不一样了,周围的老师都很年轻,全海归老师队伍,老师中做理论的很多,大家能够一起交流,思维时不时的相互碰撞激发,就有了一种川流入海的感觉,找到了组织”,“我现在和邱志刚老师、江颖老师、贾盾老师合作比较多,其中同为女老师的江老师非常全能,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理论都非常懂,感觉找到了知音”。
在问及和其他老师合作的日常时,郭老师提到了和贾盾老师合作论文的小趣事,“贾老师非常的勤奋,我不但经常半夜还会收到贾老师探讨文章新思路的微信,就连偶尔发一条朋友圈,底下也是贾老师‘不经意’地提醒我要看看回归结果的留言,所以和贾老师合作的论文进展也是飞快,有这样一个对学术充满热情的合作者真是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谈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时,郭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焦虑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可能是年轻人必经的阶段。现在的就业环境确实有点紧张,我在读PHD时周围的氛围也很焦虑,大家担心能不能正常毕业,文章能不能按期发表。关键是不忘初心,在汉青的两年是你们最后难得的可以静下心来系统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了”,郭老师缓了缓, “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让自己平静的点,比如说有人喜欢看书、打球,有人喜欢徒步,这些都可以做一做来平衡你的生活。平静后你才能够独立的去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国内学生习惯于奔着同一条路前进,很少有人去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路,很少独立地去做选择,以至于之后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热潮的影响。我觉得独立的思考非常重要,比如说就业环境摆在那儿确实难以改变,某些领域难以就业,这时就可以停顿一下思考是否可以换一个细分领域去不断努力呢?多学一些知识,大数据、算法等来适应时代需要”,老师总结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问道是否有什么想对汉青同学说的话时,郭老师有点感怀:“已经要走的这届是我来汉青带的第一个班,两年说长不长,转眼已是毕业季;说短也不短,好些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规划和入学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不管大家当时有多焦虑,每个人的结果都很好,有了很好的去向,希望大家毕业后常回来看看”,郭老师补充说,“相信17届也会像师兄师姐一样都有自己好的offer,不要过度焦虑”。
是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静待良机,大鹏一日同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