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季度峰会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
4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一季度峰会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8春”在逸夫会堂举行。会议围绕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深入探讨金融监管、宏观调控、财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等议题。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上午的开幕式暨主旨演讲,主题为“开启改革与开放新征程”。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IMI顾问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IMI学术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等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及金融实业界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40余家媒体参与报道。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做开场主持。
刘伟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出现新变革,经济增长取得新动能,经济开放迎来新阶段。在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尤其是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因此需要对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面向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金融业要有新作为,要抓住新矛盾,助推新战略,实现新目标。他表示,能与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推动与各方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洪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近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引入、学习西方为主的现象,在经济思想构建和发展上,经济学界也有自己的“中国梦”,而这个“中国梦”正在不断地实现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2013年12月8日,主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供给”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立大会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的设立宗旨,是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取向上,深刻反思近几十年欧美主流经济理论框架,践行“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努力打造与未来中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一流智库”理念,积极研讨构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随后,王忠民、刘世锦、贾康、吴晓球、王广宇等嘉宾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该环节由IMI执行所长贲圣林主持。
王忠民在演讲中提出“新供给、新姿态、新场景”三个关键词。他从独角兽企业可以直接走IPO绿色通道的新场景谈起,阐述了个人、公司、区域、宏观目标四个量级上的新供给内容。他表示,今天中国市场之所以会产生供给侧改革,是基于场景的比较优势。中国人口多、需求大,当快速增长的需求覆盖到大量人口时,就会产生新需求和改革的冲动。他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在所有的金融敞口端,以金融市场的逻辑给出最大的场景的供给,让中国成为全球市场中新供给的代表。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速但高质量增长转换,从供给侧角度来看,过去去产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方面政府在推动,更多的是市场在起作用。他从终端需求结构出发,分析了中国下一步增长的潜力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他提出,要注重质量效益,保持适当的增速和终端需求稳定可持续的增长,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基本需求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提高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比重。
贾康探讨了当下热点“中美贸易战”,介绍了关于整体中美关系的中国现代化战略思维的要点。他认为,对“中美贸易战”要全面认识,中美间在“一高一低”的前提下并无贸易战的理由,这其中存在中国入世时的短期缓冲诉求。但中国发展至今,无可避免地要在“赶超战略”的半被动情况下,处理随之而生的贸易摩擦。把握中美关系问题的全貌,关键是在中国坚持继续开放的大方向下,防止最坏的情况——“冷战”,争取最好的情况——妥协权衡后的“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取向和中国“和平崛起”具有新时代供给侧创新的现实依据,高水准的战略需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应避免“终极对决”,力争包容性发展。清醒认识十九大“两个没有变”的重要判断,才能务实地保持我们的战略耐心和前进定力。
吴晓球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发展需要理清四个问题。一是要看到中国金融结构、金融功能和金融业态的变化,理清中国金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二是要理清中国的金融风险由单一的机构风险到机构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的变化,防范单个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演变为全面金融风险。三是要理清金融监管的功能,做好宏观审慎的监管和微观风险的监管,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四是要理清中国金融发展的目标,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金融的国际化。
王广宇主要围绕“深化投资和资本市场改革,更好地服务和催生新实体经济”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在释放新经济的发展动能过程中,投资和金融部门要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新实体经济要能够满足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结合新技术,生态环保可持续。第二,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第三,创新企业的上市方式要借鉴全世界经验。第四,应进一步促进直接融资。
当天下午举行的第二单元共有两个分主题研讨。分主题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由《财经》执行主编何刚主持。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以“乘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东风重整政府收入体系”为主题发表演讲,她认为可通过设定社会总负担制度闸口、重整政府收入结构等方式对社会总负担依然过重问题加以解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分析了 “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并就中国可能面对的总需求萎缩的挑战提出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人民币升值等对策;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2018年中国经济还会再筑底,可能前高后低,大约到2019-2020年中国经济将突破L型向上,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防止对好企业融资的错伤;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从地方层面角度分析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税改提出了回归分税制轨道、强化顶层设计、遵循国际规则和充分考量现实国情、多方参与公开民主机制、同步考量至省以下各个层级、向综合配套改革有效推进等六个期待。
分主题二“金融监管改革与宏观调控”由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黄剑辉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认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应避免颠覆性错误,设定审慎监管机制,明确问责制度,建立加强存款保险制度三道防线;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以“适应时代变化,深化金融改革”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面对经济换挡转型的现状,中国应当抓紧互联网新时代机遇,促进资源可交易化,同时加快融入国际金融资源整合;IMI副所长向松祚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应当是创新精神;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探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提出要建立通畅联动的一二级市场统一机制和多层次融资体系,还要建立面向一篮子商品的独立汇率定价机制及大外汇储备体系。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进行了简要总结,他对会议合作主办方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表示了感谢,希望未来双方共同努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神韵”的现代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建伟,大连商品交易所原总经理冯博,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关伟,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青松,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刘健钧,中国神华公司董事会秘书黄清,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格非,德勤中国公司合伙人马立,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IMI理事单位代表、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向峥嵘以及 IMI研究员张文春、戴稳胜、胡天龙、甄新伟、修晶、曲强、曲双石、尹睿哲、孙超、袁江等嘉宾也参与了讨论。